从农耕时代,到工业化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我们居住的房子经历了数代的演变。所谓的“第一代住宅”,主要是为了解决住房的困难,只要能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即可,比如房改以前,大规模建造的筒子楼、职工楼、家属院。第二代住宅,已经开始出现了“小区”的概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到城市,享受到了教育、医疗的配套,物业管理建立,但仍然谈不上有多舒适,停车难、千篇一律的高楼、拥挤的社区,让很多人感到头疼。近些年比较流行的是第3代住宅,市面地产商在售的产品中,越来越看重绿化率、配套设施、庭院设计,注重小区空间的完整性和公用设施的齐全性,比如低密度洋房、改善小高层等楼盘。至于第4代住宅,这个概念争议比较大,有人觉得建筑外墙将长满植物就是第四代住宅,事实上这种产品已被证伪,普遍认为着眼于改善和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主要表现为户型增大,客厅、厨房面积的加大,卫生间数量的增加?,小区在基本服务设施基础上也新增了会所、停车场,物业管理日趋专业,比如很多人钟情的“大平层”。其实,从建筑角度来说,第5代住宅真正做到了居住形式的升级。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把整栋楼拆分成许多部品、部件,将其变成成熟的工业化产品,随后到现场进行组装。原本的高空作业被放到了地面上进行,室外作业被放到了厂房内进行,人工作业则交由机器来完成。最终,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呈现出一个高品质的工业化建筑。这就是传说中的“装配式建筑”!简单说,第5代住房,就是把梁、板、柱、墙等事先做好的构件,像一块块乐高积木一样搭起来,装配式建筑将部分或所有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装配式建筑按预制构件的形式和施工方法分为砌块、建筑板材建筑、盒式建筑、骨架板材建筑及升板升层建筑等五种类型。近几年来,大家应该对这个词不陌生,早在年,《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就提出,到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筑的比例50%以上。今年,就是第5代住房普及的大年。以北京为例,8月18日发布的装配式建筑年工作要点中提到:年,北京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推动形成一批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生产规模化企业,具有现代装配建造水平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化技能队伍。具体来说,有4类房子要开始“搭积木”了。1,保障房。各类保障性住房,无论是否纳入保障房建设计划,均应采用装配式建筑,比如集体土地租赁住房、企业自持租赁住房。2,公共建筑。鼓励学校、医院、体育馆、商场、写字楼等新建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建筑,,建面1万平米以上的公共设施必须要采用钢结构建筑。3,商品房。城六区和通州建面5万平米以上,其他区建面10万平米以上的商品房开发项目,均应采用装配式建筑。4,新建工业建筑。比如厂房(机房、车间)和仓库。这4类房子,基本涵盖了绝大部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建筑,以后不管是在办公楼上班,还是在厂房里工作,或者是在高层住宅里生活,甚至学生居住的宿舍,单位的大楼,都将会以装配式建筑为主。说了这么多,很多人可能会有意见,第五代住房无非就是在“流水线”上盖房子罢了,除了速度快点,还有什么优势?比如,在施工质量方面会有大幅提升,举个例子,装配式构件在工厂里预制,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墙体开裂、渗漏等质量问题,并提高住宅整体安全等级、防火性和耐久性。此外,现在大家都抱怨房价高,其中一大原因是期房交付周期太长,大量购房者既要负担高额月供,还不得不在漫长的时间里支出房租等其他居住费用,装配式建筑一旦全面普及,楼盘交付速度会加快,市场供给会增加,降低建造成本,可以有效的抑制房价。有数据显示,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可以节水60%、节约材料20%、建筑垃圾减少80%、节能20%、减少70%的脚手架、支架,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现在,已经有超过30个省市开始在普及这一类建筑了。除北京外,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均已明确年该类房子所占比例30%以上,这些发达地区所定的目标远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他中西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普遍要求今年能达到15%或20%,未来5年会普及到50%以上。据平安证券测算,仅到明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就会达到亿元,其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市场规模分别为亿元、亿元和亿元。对房企来说,这是一次提升行业竞争力,脱颖而出的转型机会。对购房者而言,以后买房也多了一条重要的参考标准,交房更快,房屋质量更有保证,这需要事前做好功课。对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讲,随着第5代住房建筑的全面普及,居住质量、生活水准都会得到质的提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92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