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作者

李核桃月考成绩出来了。朋友上中学的儿子几门功课都70多分,数学才62分,勉强及格。这样成绩在全班快倒数了。回想儿子小学时门门功课90多分,朋友发了好大的脾气。「看来不能再住校了!我得让他回家住,盯着他学、下苦功夫学。」朋友最后说。她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我却不敢苟同。都上中学了,该学着规划自己了,靠家长盯着才肯学的孩子,能盯到什么时候?教育部推荐专家张敏说:「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他是不会逃避的。他逃避学习,说明学习的打开方式一定是出了问题。」学习这件事,怎能说是「下苦功夫」呢?一个「苦」字,让多少孩子望「学」兴叹!如果学习带给他的,只有被逼迫、被监督,以及为了考试「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他才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推脱、去逃避。苦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这种被动的憋屈感。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家长要我如何我便如何」,而是「我自己愿意学好」。前者的动力,源于家长的外部驱动,带给孩子的是被动、抗拒、逆反,当他脱离父母视线,就会失控。后者的动力,源于孩子自身的内部驱动,带来的是主动、自觉、自我掌控的愉悦感。被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才能更专心、更持久地坚持一件事,从而走向卓越。内驱力让孩子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前不久,国防科技大学新生张天助火上热搜,连人民日报都夸他「励志」。张天助9岁时体重便达到斤,高二时更是飙到斤!可他依旧我行我素,不运动,还胡吃海喝。直到年,他在电视上看到朱日和大阅兵。军人的飒飒英姿、父母对军人的崇敬,让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报考国防科技大学!」根据军检标准,.8厘米的他,体重必须控制在92公斤以内。为了梦想,张天助终于下定决心减肥。首先是调整饮食。每天,他只吃水煮青菜,不敢吃油炸美食,实在吃不下去就放点酱油。严格控制饮食,菠菜不超过克,白菜不超过克,鸡胸肉不超过克……如果实在抵挡不住诱惑,他就快速扒几口饭,离开餐桌。其次是锻炼。早晨,同学还在睡梦中,他就起床跑步了。东北的冬天非常冷,他每天坚持早起一个小时进行有氧训练。刚开始时没跑几步就气喘吁吁,可想想那身帅气的军装,他又坚持了下去。多个早起,多个夜以继日,他不是在锻炼,就是在学习,每天把自己安排得满满的。减肥时间紧,学习压力大,唯一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就是那个军旅梦。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他从斤减到斤,并以分的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不是没有想过放弃,可一想到梦想,他咬咬牙挺过去了。不是非要跟自己较劲,可看着体重计上的数字一点点掉下去,前面流的汗、受的苦反而成为激励他的助力。逼孩子坚持,与孩子自己坚持,结果看上去差不多。但主动与被动的差距,会随着时间的累积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自觉的孩子,因为想要规划自己,所以再苦再难,也会咬牙坚持。因为不想辜负自己,所以再累再烦,也要去努力争取。孩子不听话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的「续航力」没有得到激发。内驱力得到激发的孩子,才会勇敢无畏,百折不挠!外部驱动,带来的更多是内耗综艺《亲爱的小课桌》里面的徐敬凯,专注力很差,做作业时经常开小差。他对学习的全部兴趣,来源于妈妈的外部驱动。除了学校作业,妈妈每天另外给他布置了两张黄冈考卷,外加一篇阅读。大量作业占据了他的成长空间。他每天早上洗漱完第一件事就是做卷子。吃完饭,离开餐桌,走向课桌,继续做卷子。早上做卷子,晚上做卷子,一天到晚,个人时间被压缩到极致。他好想喘口气啊!小伙伴们在外面玩什么呢?听起来笑得好开心。他们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事?我好想出去看看。大家都在玩,就我在做卷子,我好想放弃啊……他看似主动又自觉,可他的心思全然不在学习上。只是被迫坐在那里,一边竖起耳朵听外面的嬉闹声,一边心不在焉地做卷子,专注力特别差。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其他小朋友都乖乖写作业时,向来懂事的徐敬凯反而是自觉性最差的那个,看到有新嘉宾来了,几次三番溜出去偷看。心理学家李雪说:外驱力也能驱动一个人,但它带来的感觉是较劲、痛苦和内耗。靠外驱力支撑的人,能量难以持久,早晚会遭遇反噬。逼着孩子去做的事,他也许会听话,但一定会逆反。因为他一直徘徊在「听家长话」还是「服从自己」之间,内心冲突不断,内耗不断,疲惫不堪的孩子,无论专注力还是毅力,都大打折扣。更糟的是,孩子小时候,也许会表面上暂时屈从于家长的权威。可当他长大了,脱离了家长的控制,便会彻底失去控制。正如傅首尔所说:「你现在沾沾自喜,好像孩子很听你的话,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只是在哄骗你!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会掉进孩子的‘圈套’!」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心理学家认为,内驱力存在于人体内部,诱因则在外部。家长与其劳心费力地驱动孩子成长,不如抛出一个诱因,唤醒他的内驱力。别管束太多,尊重孩子的兴趣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再没有什么能比拥有自己的兴趣,形成自己的志趣更重的了。」他的儿子多多,独自从日本订购了一副铠甲。让他吃惊的是,多多知道与这副铠甲相关的日本古时代、战争史、艺术史以及大名制度,很多方面的了解甚至超过身为历史系教授的爸爸。仅仅因为感兴趣,没有任何人指导,孩子就凭着大量课外阅读、与同好的交流,聚集起可观的、专业的、甚至冷门的知识,初步勾勒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志趣。钱文忠对此很是欣慰。从小到大,他没有逼迫孩子上过补习班、提高班、特色班,也不强迫他学什么。多多反而在自由的氛围中,突然令人刮目相看。孩子感兴趣的事,才是最契合他天性的事。尊重孩子的兴趣,他才会主动自觉地迎向它,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突然开出一朵「志趣之花」。别规划太多,支持孩子追梦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内驱力,一方面源自兴趣,另一方面源于梦想。找到和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就要支持孩子尊重梦想。」想起歌手李健,初中时迷上吉他,父母没有干涉他,也没有谆谆教导「你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吧」。而是给他行动上的支持。一把红棉吉他98元,几乎是妈妈两个月的工资,妈妈二话不说就带他买回来了。回想这段经历,李健特别感动,觉得不能辜负妈妈这番信任。整个中学时代,他除了好好学习,剩下所有时间都用来玩吉他。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他考上清华,还成为知名音乐人,有着「吉他王子」的美称。鼓励孩子,不一定是「你别玩了,赶紧行动起来」这样的督促。任何试图监管、控制孩子的手段,都会降低孩子的自主感。用更多的行动支持,反而能让孩子没有任何顾虑地追梦,安心驱动内心的马达,心无旁骛地向着梦想进发。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创造他的自主感尊重孩子,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放任自流。很佩服邻居强强妈。孩子写作业,她让孩子在「写完作业马上可以看电视」和「不写作业不准看电视」之间选一个。孩子自然选择先写作业,再看电视。孩子喜欢打游戏,她就跟孩子签了一份「协议」,让他在协议上写每天玩多少分钟、每周玩多少次。孩子虽然喜欢玩游戏,但看到亲手写下协议,也不好意思违反,慢慢学会自律。教育学者尹建莉说:「如果总是制造机会让孩子体验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好习惯。」有选择权的孩子,会感到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他便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产生责任感,自我驱动。适当奖励,慎用惩罚清华THBI儿童认知研究所的邱天说:「惩罚和奖励都是外驱力,它们有时候会摧毁孩子的内驱力。」因为惩罚会让孩子心安理得地拖延,「反正我已经得到教训了,你还想怎样?」很难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产生自主感。过度的奖励则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反而会降低他们的原始兴趣,破坏内驱力。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画画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原本喜欢画画的孩子,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课余会主动画画。但若刻意设置奖励机制,将这些孩子分为「有奖励组」和「无奖励组」。「有奖励组」的孩子,16.7%选择画画;「无奖励组」的孩子,只有8.6%画画。孩子本来有兴趣,引入奖励后,驱动他们的力量反而大打折扣。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内驱力,就像蓄势待发的火种,深埋于孩子内心。但这把火能不能烧起来、烧得旺不旺,非常依赖周围的环境。接纳孩子,他的兴趣火苗就能点燃。尊重孩子,他的梦想之火就能借着风势,熊熊燃烧。支持孩子,他的毅力之火便越烧越旺,没有什么东西能浇灭。作者:李核桃,社科图书编辑,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着育儿密码。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7834.html

------分隔线----------------------------